血色卢沟桥:当记忆成为抵抗虚无的武器

血色卢沟桥:当记忆成为抵抗虚无的武器

八十八年前的今天,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北的夜空。那阵枪响本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湮没在历史尘埃中,成为教科书上一个平淡的日期标记,然而 “ 七七事变 “ 却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。记忆从来不是对过去的被动储存,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建构——我们记住什么、如何记住、为何记住,决定了我们是谁。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,纪念 “ 七七 “ 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,更是一场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实践,是对民族精神基因的自觉传承。

历史记忆的建构总是充满张力。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系统性地篡改教科书、否认南京大屠杀、美化侵略行为,这种记忆政治的操作试图重塑东亚的历史认知版图。与之形成尖锐对立的是,中国的抗日战争纪念馆里,那些发黄的照片、破损的军装、亲历者的口述视频,构建起另一种记忆堡垒。记忆的战场从不平静,每一代中国人都面临着记忆传承的挑战——当亲历者逐渐离世,我们如何让那段历史保持应有的温度与重量?这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能解决的问题,而是需要找到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连接点。卢沟桥上斑驳的石狮子,南京城墙上的弹痕,重庆防空洞的遗址,这些物质载体之所以重要,正是因为它们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坐标。

在全球化语境下,纪念抗日战争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政治意涵。东亚各国对战争记忆的分歧常常演变为外交摩擦,这揭示了历史认知如何深刻影响现实国际关系。中国的抗战记忆不是孤立的存在,它与朝鲜半岛、东南亚各国的反殖民记忆相互呼应,共同构成了对帝国主义暴行的多声部控诉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对 “ 七七事变 “ 的纪念从未止步于受害者的悲情叙事,而是始终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集体能动性。从国民党正面战场到共产党敌后根据地,从知识分子文化抗战到普通民众的自发抵抗,这种多元一体的记忆建构打破了单一化的历史叙述,呈现出中华民族在存亡之际爆发出的惊人凝聚力。

当代社会面临着记忆危机。短视频平台重塑着人们的注意力结构,热搜榜单以小时为单位刷新着公众议题,这种时间感知的碎片化使深度历史记忆变得困难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网络空间偶尔出现对抗日历史的戏谑解读,或者以 “ 重新评价 “ 为名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。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,庄严的纪念仪式、严谨的学术研究、生动的文艺创作构成了多维度的记忆防御体系。当青少年在《八佰》的电影镜头前屏息凝神,在参观抗战纪念馆时驻足沉思,在读到张自忠 “ 我死则国生 “ 的绝笔信时心头震颤,历史记忆就完成了它的代际传递。这种传递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,而是价值观的潜移默化,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。

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,对战争记忆的保存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课题。奥斯维辛集中营、广岛原子弹纪念馆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,这些场所超越了国家界限,成为警示人类暴行的普遍符号。中国的抗战记忆既是民族的,也是世界的——它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见证,为全球集体记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东亚视角。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我们的纪念活动既要保持民族尊严,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。正如雨果所说:” 纪念过去是为了照亮未来。” 我们对 “ 七七事变 “ 的回望,最终指向的是和平发展的未来图景。

记忆是时间的抗体。八十八年足够让婴儿变成耄耋老人,但民族记忆不应随之老去。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发现历史与当下的关联,在卢沟桥的月光下辨认出自己的精神谱系。那些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生命,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年的抗争,更在于为后世留下了不屈的精神基因。这种基因在今天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同——可能是科学家攻克芯片难题的执着,可能是运动员国际赛场上升起的国旗,可能是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守望相助。纪念 “ 七七 “,本质上是在确认:一个民族的尊严不在于永远不跌倒,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记得为何而起、为谁而战。

夜幕降临时,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依然保持着警觉的姿态。它们见证了 1937 年夏天的枪声,也将见证未来无数个 7 月 7 日的纪念活动。这些石雕不会说话,但它们提醒着我们:有些记忆必须如同这些石狮一样坚固耐久,因为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真相,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。在这个意义上,纪念 “ 七七 “ 从来不是关于过去,而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。

#纪念 #随笔